本网讯(通讯员 羊角岩)在刚刚落幕的宜昌市第二届艺术节上,枝江市的一台九十分钟的原创黄梅调音乐剧《花漾年华》反映的是在武汉大城市长大的姑娘李文英,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,义无反顾地来到枝江农村,坚守棉田半个多世纪,最终荣获“中国好人”“棉花奶奶”等称号的先进事迹,激出了大量观众和评委的热泪,也让宜昌戏剧界大有喜出望外之感。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对该剧进行肤浅解读,以就教于各位方家。
一、《花漾年华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
人们都知道,政治戏难写,反映好人好事的舞台剧尤其难写。其难写的原因,主要是受真人真事的束缚,很难展开艺术想象,且为了正面颂扬先进典型,不容易设计对立面的存在,很难展开矛盾冲突,导致戏剧性不容易体现,而这对于戏剧来说,也就可能存在思想性大于艺术性的弊端,并因此受人垢病。该剧导演兼编剧(与周雅清合作)的陆洞元老师自己也是深知触碰这种“遵命文学”的难度的,所以他是在领导的一再要求下才走马上任的。所幸的是,陆洞元老师具有深厚扎实的舞台艺术功力,善于妥善处理这类题材,在进入创作后在艺术上聚精会神精益求精,才终于获得了创作成功。
紧紧围绕“棉花奶奶”李文英的内心冲突展开戏剧,使该剧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。李文英以前苏联农学家米丘林为人生榜样,无私地为枝江棉农奉献了一生,其对自己的亲人包括子女往往是愧对的。大年三十,她还在海南育种而不能归来与亲人团聚,所以她的女儿说,“我没有妈妈,她是棉花的妈妈”。看到她生活清苦窘迫,多年暗恋她的老同学高鹜远(现在当了大老板)以年薪二十万请求她到他的公司担任高管,“若是你要跟我干,三年之内发大财,开豪车来住豪宅,年年观光到海外。”面对可以一举进入“先富起来”群体的机会,李文英在“是推是就”之间难免“摇摆”,当然这种“两难”选择也是一种人之常情,但是由于乡亲们用感情挽留她,用事业挽留她,及时地帮助她战胜了内心的困惑,留在了枝江的棉田里。剧中,像这样的精彩冲突还有多处。
在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,使该剧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。该剧要表现“棉花奶奶”漫长的一生,时间跨度达六十年,而舞台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,这就让编剧简直有无从下爪的感觉。陆洞元老师巧妙地将每十年划分为一个单元,抓出一个戏剧性的细节进行呈现,创造了一种“编年史、跳跃式、糖葫芦串”的戏剧结构,一下子化解了结构上的难题。该剧还对棉花大量采用了拟人手法,安排二十位男女演员,装扮成“棉花宝宝”的形象,再让他们载歌载舞,与“棉花奶奶”不时进行灵魂对话,如在得了瘟病时,棉花宝宝齐唱哀婉凄清的“救救我,救救我”“多费心,多费心”,打动全场观众。
在语言(包括歌词)表达上既诗情画意又朴实生动,不故意拔高,使该剧贴近大众心灵。如该剧的主题歌词虽只有四句,但却是诗情画意,虚实相生,精雕细琢,极其精美。“天边飞来一朵云,落到地上生了根。”大片大片的棉田里,盛开了连接天地的雪白棉花,看起来,这景象正是像天边飞来的云朵,这个起句可以说美到极致,夺人眼目。再如,当高鹜远以高薪诱惑“棉花奶奶”时,她的回答并不是如有的剧中出现的“我是共产党员”等豪言壮语,而是朴实地说“丢不下,丢不下,太多牵扯太多挂”,“心中还有一个人,忘不了也放不下”……原来,这个人就是她的偶像“米丘林”。
二、时间短,任务重,极具挑战性,精品舞台艺术作品这样炼成
据采访陆洞元老师,得知他最初对以戏剧的方式呈现“棉花奶奶”这样的政治题材作品,是深知其难度的。“棉花奶奶”其实也是普通人,她的人生中并没有出现强烈的戏剧性冲突,再加上离二艺节只有三个月了,当时连剧本也还没有,枝江市的投资预算也不足。这是很具有挑战性的,但是陆老师迎难而上,最终交出了令大家满意的答卷,殊为不易。
除了前面提到剧本方面的成功外,个人认为《花漾年华》还有如下一些可圈可点的特点或者说成功:
音乐方面,整个作品风格完整统一。当然这首先归于作曲配器的江纯、张春林二位老师的功劳。几位主要演员唱功都很好,唱得好听。尤其团长卢勇夫妇双双出演男一号女一号,成为全剧最亮眼的部分。据了解,枝江歌舞剧团曾有演黄梅戏的历史,但已多年未演了,主要演员们对黄梅戏自然也是“刀枪入库马放南山”,但这次出手,刀枪依然没生锈,演技唱功都还有板有眼,实在令人欢喜。
舞台呈现方面,陆洞元老师放手让青年编导尹波执导全剧,让其技艺得于充分展现,舞台上色彩斑斓,生动活泼。陆洞元老师不计名利,在排名上与尹波并列为“导演”,这种对青年人才传帮带的精神也令人感动。陆导说,年青就是好,尹波在艺术上给我这个老头帶来青春的活力,我们一老一少合作得非常和谐,非常愉快,这也是艺术创作的好基础。
三、“棉花奶奶”与陆洞元导演,两位榜样人物让人感动
这里重点要谈谈陆洞元老师。他是宜昌市艺术研究所的退休老导演,今年已七十四岁高龄,但一直还活跃在宜昌的戏剧舞台上,其对舞台艺术事业的虔诚奉献精神,令人无比感佩。过去青壮年时代,陆洞元曾导演过不少大型舞台戏剧,但是由于多种原因,笔者至少在近五六年时间以来没有看到过他的大型戏剧作品,这一次让我和不少同仁感叹,他真是宝刀不老,一出手就是如此精品力作。
他自称最初对这台作品是没有信心的,这主要是因为英模人物作品难搞,而且他得从剧本开始做起,时间这么短,很难想象能打造出精品来,甚至在接受了任务的初期,他仍然信心不足,但是正是“棉花奶奶”给了他鼓舞和灵感。6月15日,八十多岁高龄的“棉花奶奶”李文英已经因患肝癌而进入弥留之期,陆洞元去病床前采访她,她硬撑起来,向采访者说了一些掏心窝子的话,深深地打动了陆洞元。陆洞元说,“她崇高的追求,高尚的人格,乐观的性格,强烈刺激了我的心灵,鞭挞了我的灵魂。相比之下,我也是知识分子,虽然在文学艺术上作了些许贡献,可比之李文英大姐相差甚远……”使他产生了创作冲动,决心一定要用最好的水平在舞台上把“棉花奶奶”的形象呈现给观众。那时,“棉花奶奶”已是回光返照,仅半个月后的一天,最早写出“棉花奶奶”报告文学的作家张同告知陆洞元,说“奶奶走了”。陆洞元含泪沉痛纠结了两天,他想,必须努力把该剧做好,即使获不到大奖,也要对“棉花奶奶”的在天之灵有所交待。陆洞元的采访,应该是人世间对她的最后一次采访,而陆洞元的精品力作,正是对逝者的最好祭奠。“棉花奶奶”泉下有知,看到《花漾年华》,一定会面含微笑甚至被剧情感动的。在奉献棉田的“棉花奶奶”和奉献舞台的陆洞元之间,他们就是这样,虽隔着阴阳,但却结成了如此难忘的艺术缘分。
在主创《花漾年华》期间,陆洞元曾患重感冒和痛风,两天不能下床,也不能饮食,脚上是疼痛难忍,但是,“棉花奶奶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,即使是病卧在床,饿着肚子,头昏眼花,他的思想却并未休息,而是与其他编剧、导演、作曲等主创人员一起在谋划着作品……笔者眼里的陆洞元,同样也是值得赞佩的劳动模范、时代楷模,值得我辈努力学习。
当然,艺术总是与遗憾相伴相生的,《花漾年华》也是如此。如剧中存在“棉花奶奶”到枝江的理由铺排不够,掉到坑里等情节不尽合理等等,但是无论如何,作为英模人物舞台作品,《花漾年华》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,为宜昌戏剧舞台的发展、创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。